东北局处级干部任职培训圆满结束
想要升起,还要多久?虽然其2021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表现尚可,但其实之前的问题也不是空穴来风。
第一,发电效率更高,提效路径明确,速度快,空间大。从硅片来看,降成本的核心技术是薄片化,但由于高温工艺下钝化层存在掺杂元素烧穿、金属浆料烧穿情况,厚度做到160微米以下存在一定困难(目前TOPCon电池所用的182尺寸硅片对应180微米,166 尺寸硅片对应在170微米左右),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工艺找到实现薄片化的方法。
第三,生产线切换成本低。TOPCon主流技术路线有三种:低压气相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气相沉积法和物理气相沉积法(PVD),但每种技术路线都有缺陷,未来哪种技术路线会成为主流尚无法确定。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太阳能设备企业以及新进入光伏行业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布局异质结电池,表示了对异质结技术路线的长期看好。从国内企业布局来看,中来股份、晶科能源、隆基股份、一道新能源、天合光能、国家电投、通威股份、阿特斯、无锡尚德、晶澳、东方日升等传统晶硅企业都布局了TOPCon技术,隆基股份、天合光能、通威股份、阿特斯、晶澳、阿特斯等企业也同时布局了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而券商调研反馈则显示,当前实际的PERC生产线投资额已经降至1.5亿元/吉瓦以下,而TOPCon生产线投资额也降至2亿元/吉瓦上下,叠加生产线生命周期造成的折旧年限差异以及供需造成的排产差异,新建 TOPCon生产线平摊至单瓦折旧额已经接近PERC。
伴随着低温银浆以及光伏设备国产化率的提升,异质结电池自身的成本会大幅下降,其工艺简单、可以和其他电池(IBC电池和钙钛矿电池)叠层实现更高效率的优点将会更加受到关注。随着光伏生产设备国产化率的提高,TOPCon技术的投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在需求减弱、供给增加的情况下,硅料价格只能不断下跌,从最高点开始,一年多就下滑了70%多。
市场有种观点认为,210还不够好。第一的隆基股份,带领着晶科、晶澳组成了182尺寸部落;行业第二的中环,则和爱旭等公司组成了210联盟。当然,也会降低弹性,但正如那句话:成功的企业家只赚取有限利润。而对下游电池、组件、电站来说,相同GW的装机规模下,硅片越大,所需的生产次数就越少,生产效率就越高,此外接线盒、汇流箱等配套设备也就越少。
硅料扩产要2年左右,而下游硅片一年,组件3~6个月。后面的故事就清楚了,碳中和政策出台,下游需求迅速爆发,上游产能扩张缓慢,供不应求。
有说法说上游压货,其实也并不是这样。而运输的话,最终交付的是组件。然而,隆基的持续领先,就在2019年遭遇了挑战。一体化的好,谁用谁知道。
2011年底,已投产的43家多晶硅企业仅剩8家企业尚在开工,约80%的企业都停产了。用通威老板的说法,多晶硅业务是低流血状态,最多有2亿元的亏损。一轮又一轮的行业洗牌中,这些人、这些公司都已经伴随着行业周期的起伏而成为遥远的历史;曾经一百多座城市,曾喊出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的规划也早已成为泡影。不允许多晶硅业务干太大,工厂要控制住产能和产量。
而自从2021年硅料涨价开始,电池与组件企业,更是一度亏本经营,比如作为第二大电池企业,爱旭股份2021年全年预计亏损1000万~7000万,而组件环节,2021年迄今,单瓦的毛利,则一度从0.01元下降到了-0.01元,开始亏本经营。硅料涨价两倍多,组件却只涨了20%左右,对上游没有谈判力,面对下游,一旦价格高了,就会有价无市,电站拒绝采购。
通威集团决定进军多晶硅,从饲料跨界到硅料。长产能周期叠加低产能弹性,就造成了硅料产业三年不开工,开工吃三年的特性。
硅料、硅片、电池、组件,每个环节,都在2022年迎来了一些变数。过去多年中,隆基都是大硅片的领跑者,先是2010年推出156mm硅片,后是在2019年行业普遍处于156mm与158.75mm尺寸时,推出了166mm硅片。另一方面,行业昔日龙头保利协鑫,也带着颗粒硅技术给行业带来冲击。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硅料的价格都持续在低位,到了2020年硅料的价格,更是一度降到了仅80元每公斤的历史低价。当时,四面开战的硅料龙头保利协鑫,已经有了放缓扩张脚步的想法;而在2016年营收仅有209亿元的通威,却一举斥资341亿元,加码光伏硅料。比如,2008年刚过半,赛维LDK公司就表示,将投资120亿元新建规模1.5万吨的硅料生产基地。
如果你培养出了对手,内心里是否会跑过多少匹马?是否会有忌惮呢?业内曾有个传言,2017年的时候,国家能源局某领导曾询问一家组件公司,你们的硅料从哪里采购?该公司回答,国内,用特变电工;国外,用德国瓦克。当然,区别不只是形状。
但当高瓴和洛阳钼业都为保利协鑫送来几十亿资金弹药时,当4月19日协鑫和中环、TCL在内蒙古签订了120亿元的投资时,行业格局至少不会是一潭死水。如果复盘过去十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硅片行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硅片越大、经济效应越高的饺皮效应:比如1981-2012这三十年间,硅片的边距尺寸从100mm,增长到125mm,进而又增长到156mm;此后2012-2018六年间,硅片尺寸又进一步增长到156.75mm;2018年迄今,则又相继出现了158.75mm、 161.7mm、166mm、210mm、182mm等更大尺寸硅片。
隆基的最初目的,是面对组件支持多晶硅的情况下,为了推广单晶硅业务,不得已而为之。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无数地方政府曾为此投下重注,无数地区首富、国家首富在这个行业诞生,无数产业奇迹以破纪录的速度诞生:曾经的中国首富施正荣用六年时间,带领无锡尚德主攻光伏电池,成为了第一家美国主板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江西赛维则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从硅料到硅片的全球称霸;汉能集团李河君,也一度凭借着光伏薄膜身价超过马云,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然而,俱往矣。
但逐渐形成的一体化,确实为隆基带来了优势,成为了隆基敢于逆势推广182mm硅片,以及平稳度过产业周期的秘诀。至少,光伏的前景,依然是敞亮的。但,不要忘记,光伏行业是以降本增效为驱动力的。2006年,海外光伏一片向好,国内老玩家加码、新玩家入局。
各龙头公司业绩、股价双飞。通威是结结实实地赶了个晚集,别的企业前几年还赚了钱,但通威投产就赶上了价格下跌。
生产方面,中环披露的良率已经到97%以上。但无限扩张、一体化真的毫无弊端吗?原本各安其职的产业链合作关系,随着供应商变成了对手、客户也变成了对手,也开始变得错综复杂。
随着行业发展,竞技门槛也在提升,似乎到了强者恒强的阶段。这一年8月中旬,行业龙二中环股份,推出了尺寸高达210mm的硅片。
而扩张的赛维LDK公司,却遭受了沉重的亏损,最终破产重组,旗下一个做光伏组件业务的公司,则被通威股份买走了。目前在国内,仅有保利协鑫一家公司可以规模生产。巨头们似乎又如同十多年前一般,走进了命运的旋转门。这个表现,让市场吃了一惊,也才回想起,光伏行业的本质,坎坷且内卷。
通威一方面依靠饲料业务,还有现金流;另一方面,休克疗法苦苦支撑,还能有一些订单。组件企业晶科、晶澳,也在进军硅片、电池。
其原理类似于,同样是融化蔗糖做棉花糖,颗粒更小的白砂糖,相比大块头的冰糖,融化与连续生产的效率都会大大提升。而硅片环节,则是以尺寸为名的,行业第一、第二的拉帮结派的群战,部落联盟之战。
欧洲光伏补贴政策也相继降低或取消。2014年原本专注于单晶硅片的隆基股份,首次将手伸向了行业的下游,收购了浙江乐叶组件 85%股权。
最新留言